《西游记》

2021-04-12 趣诗词网-文学百科 https://www.qushici.com

  《西游记》 : 长篇小说。100回。明吴承恩作。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以文名著于乡里,但困于科场,中年后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因“耻折腰”拂袖而归,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有《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取材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在唐五代已广泛流传,到宋代已成为“说话”艺术的重要题材,南宋时刊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宋至明初还产生了多种取经杂剧。《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在这些前代传说、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和巨大的艺术再创造而写成的一部杰出的神话小说,是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西游记》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前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第8回第12回写唐僧身世、魏征斩老龙、太宗游地府故事,交代取经缘由;后88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作品改变了早期取经故事以唐僧为主的布局及其宗教主题,把孙悟空作为中心人物来塑造。在大闹天宫故事中,孙悟空是一个大无畏的叛逆者、反抗者,他蔑视和打破了森严的天庭统治秩序,追求不受任何人统治管辖的绝对自由。取经故事中对孙悟空的描写同大闹天宫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他在反抗天庭失败后屈服于神权,但他仍然是一位积极乐观、勇敢刚毅的战斗者。他为保护唐僧,也为为民除害而积极地扫荡妖魔,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具有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并且依然对神佛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态度。在作品中,取经的目的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活动则成为主要内容,使小说不再是以表现宗教内容为主的作品,而成为大无畏战斗英雄的颂歌。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人民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势力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集中了人民的斗争勇气和高度智慧。作品把神话的描写和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对神佛妖魔和异域外国的揭露和讽刺中寄寓了对当时社会现实、封建统治机构、社会恶势力及人情世态的讽刺批判。《西游记》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它施展极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放纵自由,无拘无束,创造了神奇瑰丽的神话幻想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高度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人物塑造上,它巧妙地把人物超现实的神性、社会化的人性和自然化的物性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使形象既神奇又真实;不仅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辉的神话英雄,还塑造了猪八戒、唐僧两个艺术典型,不少神佛妖魔的形象刻划也很鲜明。情节丰富生动、奇幻曲折。语言生动流利,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浓烈的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的艺术情趣,表现出明显的喜剧色彩。但作品中也有不少宗教内容,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观点和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情节上有强拼硬凑和描写雷同之处,也有故弄玄虚、枯燥说理之病。《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对后代小说、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民间流传极广。现存最早刊本有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近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