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 中国古代诗论中关于诗歌欣赏差异性的一个命题。语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意谓《诗经》、《周易》、《春秋》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解释。董仲舒的本意,是为汉儒解经制造理论依据,认为不能就诗的字面去解释、领会诗,而应该寻求字面后的所谓“微言大义”。不过,另一方面,董仲舒这个命题,也从积极一面影响了后来的诗歌欣赏理论,虽然后来人对“诗无达诂”的解释发挥远非董仲舒的原意。由诗不能只照字面解释出发,人们注意到了诗的多义性,不确定性或者说模糊性,并进而注意到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和诗歌多解性的直接关系。如明代谢榛指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四溟诗话》)。清代王夫之也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天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贯于有诗”(《姜斋诗话》)。沈德潜则直接将欣赏的差异性与董仲舒之说联系起来:“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讲鹿鸣而兄弟同食,斯为得之。董子云:‘《诗》无达诂’,此物此志也。” (《唐诗别裁凡例》)。 “诗无达诂”的命题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理论中极富代表性,和中国诗歌重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它和西方近年来流行的接受美学的主张也有许多相似,从而为研究比较诗学的专家们所重视。
今日更新
-
旁㐌故事
[2021-05-08]
-
《鰕䱇篇》
[2021-05-08]
-
朱㿥
[2021-05-08]
-
黄
[2021-05-08]
-
完颜
[2021-05-0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