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 当代综合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前身为《文学研究》(季刊),创办于1957年3月,1959年改版为《文学评论》(双月刊)。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刊,1978年2月复刊。历来由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主编,先后任主编的有:何其芳、陈荒煤、许觉民、刘再复。主要发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兼及外国文学方面的研究评论文章,注重研究水平和学术质量,被公认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刊物,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文学评论》创办的最初几年,许多在国内外享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撰文,如郑振铎、何其芳、钱钟书、俞平伯、蔡仪、夏承焘、郭绍虞、朱光潜、刘大杰、冯至、李健吾、杨绛、王季思、罗大冈、卞之琳、叶水夫、戈宝权、王瑶、唐弢、毛星等。1959年改版以后,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并组织了一些学术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在50—60年代,《文学评论》上所发表的关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和格律问题的文章,文学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文章,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文章,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的文章,《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的文章,以及何其芳的《战斗的胜利的二十年》、俞平伯的《<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茅盾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都是富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60年代以后《文学评论》逐渐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64年以后,随着整个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左”倾加剧,刊物的学术性明显削弱。
1978年复刊以后,《文学评论》以拨乱反正、重新评价被“四人帮”搞乱了的一系列文艺问题、鼓动思想解放、倡导学术民主和自由的新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充分重视对新时期文学成果的研究和评论。1984年以后,突出了对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文学观问题的探讨,并集中发表一批从整体上对新时期文学以及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如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王蒙的《文学三元》等,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复刊以后的《文学评论》在注意调动和发挥各个层次上的作者积极性的同时,特别注意扶持年轻作者,并以开拓性、当代性和学术性的风貌,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文学评论》创办的最初几年,许多在国内外享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撰文,如郑振铎、何其芳、钱钟书、俞平伯、蔡仪、夏承焘、郭绍虞、朱光潜、刘大杰、冯至、李健吾、杨绛、王季思、罗大冈、卞之琳、叶水夫、戈宝权、王瑶、唐弢、毛星等。1959年改版以后,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并组织了一些学术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在50—60年代,《文学评论》上所发表的关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和格律问题的文章,文学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文章,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文章,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的文章,《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的文章,以及何其芳的《战斗的胜利的二十年》、俞平伯的《<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茅盾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都是富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60年代以后《文学评论》逐渐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64年以后,随着整个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左”倾加剧,刊物的学术性明显削弱。
1978年复刊以后,《文学评论》以拨乱反正、重新评价被“四人帮”搞乱了的一系列文艺问题、鼓动思想解放、倡导学术民主和自由的新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充分重视对新时期文学成果的研究和评论。1984年以后,突出了对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文学观问题的探讨,并集中发表一批从整体上对新时期文学以及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如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王蒙的《文学三元》等,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复刊以后的《文学评论》在注意调动和发挥各个层次上的作者积极性的同时,特别注意扶持年轻作者,并以开拓性、当代性和学术性的风貌,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